话说到这,意思已经非常明确了。
这次出兵,无关任何人,就是为了消灭匈奴。
从救人,到征战,最终目的在一瞬间完成了转换。
可是,这并非荀攸想要的答案。
或者说,荀攸不敢苟同!
首先,五年内安心发展民生,不主动掀起战事,这是国策。
今日,就要彻底撕毁了。
其次,以中军为主,北军为辅,交战匈奴达到练兵的效果,这只不过是托词。
在场的任何人都知道,眼下根本不是出战的最佳时机。
匈奴,毕竟是出生在马背上的游牧民族,精通骑射!
中军,北军再精锐,也无法逃避训练时间多,没有作战经验的客观原因。
如果再有两年的训练,爆发出的战斗力定然不可同日而语!
最后,便是关于中军统帅赵云。
在荀攸看来,赵云玩了命的请命前往,必然是知道中军存在的某些问题。
身为统帅,必然不想让麾下士兵大范围死伤。
亲自前往,也是无奈之举。
种种一切原因表明,当下并非出战的最佳时机。
在荀攸看来,派遣使者了解情况,探查详细情况是对的。
纵然孙小妹真的在匈奴,也要尽量以外交的手段换回来。
毕竟对于匈奴来说,一个女子在与秦国缓和关系面前,孰轻孰重一眼可见。
借机以外交手段达到目的,利用缓和关系来麻痹匈奴人。
在未来几年后,各军训练完毕,再突然发难。
其效果,必定远胜今日出兵。
荀攸反复思量,不断推敲,才确定这是最佳的方案。
为了一个女子不惜大动干戈,实为不智!
古有褒姒,妲己的教训历历在目,岂能不查?
可是真正要从嘴里说出来时,荀攸又犹豫了。
刘璋对于孙小妹的重视程度,太让人震惊了。
就从半夜急招这件事,就能窥见一二。
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。
就算是以营救孙小妹为缘由的出兵,最终消灭匈奴的利益完全可以掩盖出兵的不智行为。
现在出兵和未来出兵,结果是没有什么变化的。
唯一的不同,或许就是伤亡的数字问题。
以秦国,秦王目前的实力,因为任性死伤些士兵真的不算什么。
仅凭这一点,荀攸就无法开口。
不过,神色上的纠结与欲言又止的迟疑,没能逃过刘璋的眼睛。
不仅如此,贾诩,鲁肃,刘晔,法正,徐庶几人也同样闪烁着略有深意的颜色。
所有谋主尽皆如此,刘璋不得不仔细思索。
同时,也给荀攸一个时间,思考要不要说出来。
“公达,可是觉得此次出兵仓促?”
良久过后,还是由刘璋率先开口发问。
“秦王,臣。。。”
稍稍迟疑了一会,荀攸点了点头。
仅仅说了四个字。
“太仓促了。。。”
“额。。。”
刘璋一时语塞。
的确是太仓促了。
征战二十年,哪一次是在一天内突然决定出兵的?
“公达,兵法云,出其不意,攻其不备!”
“孤半年前就放出比武大会的消息,想来匈奴也早已知晓。”